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首都师范大学 昌平教委昌平教育督导友情链接数字校园

党组织 共青团 少先队 校工会

 

共青团
communistYouthLeague

[团支部工作手册]团的重点工作

团的重点工作

 
   1.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的宗旨是什么?
  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是共青团组织的重点工作之一。它的宗旨是:高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旗帜,通过参与生产经营、推动技术进步的实践,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培养一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掌握过硬实用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青年人才。

  2.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主要从哪几方面开展?
  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从培养合格的青年劳动者、造就优秀的青年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推广普及新知识新技能四个方面展开。
  培养合格青年劳动者。培养青年岗位能手,在城乡企业中,通过学习培训、岗位技能达标考评和技术比武等途径,帮助各行各业的青年职工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具备熟练的生产经营技能;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在农村,帮助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掌握国家星火技术,并带动广大农村青年学习和运用实用技术,走科技致富之路,成为新型农民;培养劳动后备军,在中等学校,通过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强化科技实践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青年学生适应市场选择,做好就业的技能准备;开展青年劳务协作,将贫困地区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剩余青年劳动力有组织有计划地输送到经济发达地区参加经济建设,在劳动实践中加以训练和培养,帮助他们学习技能、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人才和技术回流,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造就优秀青年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在青年经营管理者、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教师、青年科技实业家、青年工人和青年农民中,发现、培养和树立一大批在科技和经营管理领域有所建树、成绩突出的人才,形成一支以青年科学家、青年企业家和青年科技标兵、青年经营管理标兵为主体的青年高级专门人才队伍,激励青年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勇攀科学高峰。在大学生中,开展以科技文化服务为重点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挑战杯”课外学术和科技成果竞赛,引导他们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努力学习成才,成为一支宏大的现代科技和经营管理的后备力量。
  培养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培养一代“四有”新人。要以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为重点,以实践教育为主要途径,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学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引导他们从小在活动中学会生存,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为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建设的生力军打下良好的基础。
  推广普及新知识新技能。面向二十一世纪,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未来发展需要,在青年中逐步推广和普及现代新知识新技能,培养跨世纪的青年建设者。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要面向社会各界青年,利用社会力量,运用社会化方式组织和推动。通过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和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激发广大青年迎接新世纪、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热情。各地团组织要依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急需,优化人才结构,有重点有选择地在青年中推广新知识新技能。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集中推广未来普遍适用的外语、计算机和金融财会等知识,逐步在青年中掀起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热潮。

  3.为什么要进行青年人力资源开发?
  所谓人力资源,通俗讲就是指把人也当成一种社会资源来看待。所谓青年人力资源开发是指把青年中蕴含的巨大潜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现党的跨世纪宏伟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实现这两个转变,特别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国民经济发展的路子,要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就需要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使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广泛应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同样也要求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因此,实现这两个根本性转变,尤其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依靠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和人才作用的发挥,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
  我国青年中蕴含着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潜能。这种潜能首先表现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应当使他们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种潜能还表现在:跨世纪一代青年有理想,有追求,希望中华民族的强大和振兴,愿意在伟大的创业实践中贡献与成才;有较强的适应力,能够较快地掌握和运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知识、新技能,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发挥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共青团服务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优势所在。要通过提高青年的技能水平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通过科技知识广泛运用于生产领域来产生经济效益,通过青年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通过调动青年的爱国热情,使之转化为实现党的跨世纪奋斗目标的创业行动。总之,要在人这一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上大作文章,全面实施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有效地动员青年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力量,为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4.团组织应该如何通过加强人才培养促进青年人力资源开发?
  人才成长重在培养。没有培养,就没有人才的成长,青年人才的成长更是如此。开发青年人力资源,造就青年人才大军,要求共青团组织必须强化培养意识,在人才的培养上下硬功夫。
  要在实践中培养青年人才。培养人才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培养人才有着不同的方式,共青团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其基本环节是实践,强调在实践中培育青年、锻炼青年。六十年代创造的青年突击队、八十年代以后广泛开展的青工技术比武,以及近十年来创造的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星火带头人等活动都是在实践中培养青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要为青年成才提供具体、有形的帮助。应该在两个基本的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充分发挥青年人才的作用。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发挥青年人才作用,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各级团组织、各条战线团组织,都要通过开展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通过提供信息、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实际支持,为青年在创业中发挥作用,锻炼成长提供舞台,创造条件,变人才效益为经济效益;二是要从创业对人才素质提出的实际要求出发,对青年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要在青年中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增强他们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要立足共青团已有的各类培训基地,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帮助青年掌握实用的新知识、新技能。对高层次的青年人才,也可通过组织出国考察、研修等方式,帮助他们开阔视野。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就为青年成才和发展提供了具体、有形的帮助,团的工作就能为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提供实际的服务。
  要努力形成与共青团培养人才方式相一致的特有机制。要通过建立青年人才库、建立举荐优秀青年上岗制度,使青年人才得到及时的发现和使用。要在信息、技术、政策、资金等方面提供经常性的支持,建立共青团扶持青年人才的制度。要通过定期评选杰出青年,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宣传和表彰,为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进一步开发现有的团校、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营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多种类型的实践基地等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根据青年的不同层次、不同需求,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种类的青年人才培训基地,形成青年人才培训网络。要以办事业的精神,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青联、学联、青企协、乡企协等青年社团的作用,努力构建共青团提高青年一代整体素质、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的特有机制。

  5.为什么要把引导青年学习成才作为团支部的一项重要工作?
  帮助青年学习成才是推进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我们国家深入进行的经济体制和其他各项改革,是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实现党的宏伟目标,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步骤,是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掌握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可以说,改革的成败,关键是人才问题。没有成千上万的各类人才,改革难以成功,四化难以实现。青年是改革中的一支生力军。这支生力军的政治思想品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如何,对两个转变的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青年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农村劳动力的半数以上。如果青年的教育水平、基本素质不能及时提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无从实现。
  帮助青年学习成才是迎接未来的需要。当今世界正酝酿着一场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光纤通讯、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以及海洋和宇宙工程等为标志的新的技术革命,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场挑战的实质就是知识的挑战,人才的挑战。谁掌握了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哪个国家拥有众多高素质的人才,它就能在竞争中获得胜利。未来属于青年,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的国家,需要青年一代的奋斗努力。应该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我国青年,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发愤自强的精神,但也必须看到,无论在方法观念、知识水平、身体素质诸方面,我国青年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帮助青年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迎接未来新世纪的需要。
  帮助青年学习成才是实现青年理想和切身利益的需要。青年都希望自己能自立于社会,希望超过自己的父辈,渴望成才。青年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时期,是世界观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对青年一生的发展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帮助青年在这个时期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掌握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本领,青年才能在社会的前进中不被淘汰。也只有这样,青年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利益,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帮助青年成才是由共青团性质所决定的。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培养“四有”新人,是共青团的基本任务。培养“四有”新人,也就包涵着要帮助青年成才。“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指政治思想方面,而“有文化”,则不仅指的是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指的是要具有相当熟练的业务技术知识和才能。帮助青年成长为政治思想好的各行各业的专业家,是共青团的光荣任务。

  6.如何理解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人类经过了大约5000年的农业经济,又经历了300年左右的工业经济时代,现在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发展前途的经济形式。世界经贸组织在1996年度报告中说到:29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GNP的50%是通过知识经济实现的。
  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的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是最重要的部分。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而言,强调知识积累的重要性。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要素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不尽相同,作为一种经济要素与别的经济要素也有很大的不同。概括来讲,知识的本身有着不可替代性、不可相加性、不可逆性、非磨损性、不可分性、可共享性、无限增值性等七大特征,当知识成为主要经济要素后,经济增长方式会发生根本变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标志着以物质资源的高消耗为基础的传统工业经济的衰落。在经济活动中,知识投入可以代替物质投入,从而达到节约物质资源,提高经济效率的目的,美国的“探路者”在火星上搜集到的信息量是21年前发射的“海盗”号的5倍,成本只相当于“海盗号”的1/5多些。随着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在传统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生产过程的物耗和能耗,因而知识经济又是低耗高效的经济,它使得可持续发展变为可能。知识经济的又一特点是产值“轻型化”。由于知识的含量增大,产品的附加值也成倍提高。比如,用光缆取代铜线,用数字产品取代模拟产品等等。在当今科技最发达的美国,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如果以吨位来衡量,几乎同100年前差不多,但其实际价值却增长了20倍。
  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递,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也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美国,最大的投入已不再是生产的投入,而是对知识的投入,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0%。其中,开发研究生产知识占3%~5%;传播知识占15%~17%。在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已经不再具备天然的资源,最重要的资源可用8个字概括:教育、素质、机制和管理,即教育程度的高低,国民素质的好坏,国家政治经济运行的机制是否健康,管理水平如何。一个知识经济先进的国家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对那些知识经济落后的国家处于支配地位。谁在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时代抢占了制高点、掌握了信息霸权,谁就能在下个世纪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的国情极其复杂,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多种经济体制、多种生产方式、多档次技术水平并存,市场和产业的格局尚处在大的变动之中。加快发展和消除贫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大难题。在这种条件下,全社会共同向知识经济迈进是难以做到的,但这不等于我们可以忽视知识经济的发展,或放弃发展局部的知识经济。应该认识到,如果没有过去的“两弹一星”,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国际地位;如果今天不发展知识经济,也就没有我们21世纪在国际上的位置。在经过了2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也面临着发展知识经济的有利条件和契机。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我们向依靠科技进步的知识经济发展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使我们找到了国家强盛的持久动力。我国高科技产业的规模日益壮大,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建设正稳步推向前进。全球的信息化、经济一体化和新一轮技术革命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此外,我们在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还有后发优势,可以直接利用比较先进的技术而不用再去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只要我们未雨绸缪,制定相应的对策,切实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就一定能较快地进入知识经济的发展轨道。

  7.为什么要引导青年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总量剧增,知识的老化周期变短,知识的更新急剧加速。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有了迅速增长。20世纪前50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远远超过了19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科学发明到应用的周期也愈来愈短。从电能的发现到建立第一座发电站用了282年,而激光的发明到应用只用了2年时间。在美国,电话的普及用了75年,电视机用了30年,而计算机仅用了10年。由于知识老化加速,在人的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用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的90%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取得。因此,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无法适应现实的挑战,使现代人面临着生存的危机,那种结束学校教育、找到工作就一劳永逸的体制已成为历史。每一个人要想使自己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就必须终身学习。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期,我们大力倡导在青年中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更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1)终身学习是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客观需要。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从没有像今天变化得这样快。过去需要几代人完成的变化,现在不需要一代人,甚至每几年就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在这种急剧变化的社会里,人们自少年时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习惯、思维方式等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现实强迫人们要不断地做出新的认识和判断,尽快获得认识和解释时代的能力,坚持学习,保持与时代的平衡。
  (2)终身学习是面对知识爆炸性增长的必然选择。伴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知识呈现出爆发性增长。不断革新的计算机与光纤网络通信、卫星远程通信相结合,将知识的编码、储存、传输、扩散速度极大地提高,方式极大地简化,成本极大地降低。知识量猛增,而知识的更新周期愈来愈短。据估计,人类的全部知识每五年就要翻一翻。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把学习贯穿自己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
  (3)终身学习是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迫切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项目层出不穷,评价劳动者就业能力的标准在不断提高。一方面失业在增加,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就业者。避免自己陷入结构性失业的唯一出路,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让就业的过程成为一个永无停止的学习、提高的过程。
  (4)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也为学习创造了条件。人们有可能拿出较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学习也逐渐会成为人们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内容,伴随我们走过一生。

  8.如何结合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帮助青年提高学习能力?
  人的素质构成包括先天的生理特征,也包括后天获得的长期稳定的品质结构。素质教育注重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带动技能素质,强调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但素质教育并不是仅仅在学校里就能够完成的,就人的素质的主要方面看,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所以,共青团能够发挥自己在实践中育人的优势,结合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青年学生学习的新特点,不断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中学生实践教育等活动增强青少年对新知识的敏感性和探索欲,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洞察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首先,要把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与端正青少年的学习目的结合起来,强化青年一代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发愤读书的学习动力。要通过深入厂矿、街道、农村的各种实践教育,让广大青少年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使他们深切体会到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起强烈的学习热情。
  其次,要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引导青少年拓宽知识面,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社会是一个广阔的课堂,许多鲜活的知识是难以从书本上和课堂中得来的。团组织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让更多的青少年有机会走进社会,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要引导、帮助青少年学会观察、了解社会,从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敏锐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掌握从纷繁的世界中收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最后,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广大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我党的优良传统,组织、引导青年学生奔赴城镇乡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科技服务、文化、卫生下乡等活动,既可以锻炼青年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也能够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困难。

  9.如何引导、帮助青年学习现代科技知识?
  科学技术知识是一种能引导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精神力量。引导、帮助青年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是时代的需要。
  (1)大力倡导科学精神。要引导青少年了解自然世界,了解科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原则。学会用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思考个人和社会问题,学会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世界的统一性,要反对各种各样的封建迷信活动,宣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使青年明白一条基本道理:只有掌握科学技术知识,通过艰苦奋斗,才能学会新的劳动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用同样的时间和投入,生产出比过去多十倍、百倍的产品和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财富。
  (2)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根据青少年特点,用他们易于理解和能够接受的方式,以培训、讲座、展览、阅读、视听或娱乐等雅俗共赏的形式来普及现代科技知识。引导和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和从事课外科技活动,通过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科学讨论等实践活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充分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团组织的青年科技图书站、黑板报、小刊物等宣传阵地,宣传科学精神,传播科技知识,将最新的科技信息、实用的知识技能及时普及到青年中去。尤其在农村以及一些条件较差的地方,更要充分发挥好这些阵地的作用,把它们建设成向青年介绍现代科技知识的重要窗口。

  10.为什么要帮助青年不断提高技能素质?
  提高青年的技能素质,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年劳动者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在新的经济增长点中谋求更大发展的现实需要。
  技能是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原有的岗位上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二是要优化技能结构,增加技能储备,努力掌握先进适用技术和新的技能。目前,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青年劳动者的技能素质还比较低。由于教育事业还不发达,仅有10%左右的适龄青少年能受到中高级专业教育,90%的人要通过职业培训或自学来掌握现代生产劳动技术。现在我国高级技术工人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5%,这与发达国家一般达到20%以上的水平比较差距还很大。而社会上重文凭、轻技能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团组织要勇立社会新风,大力引导和促进青年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团十四大报告提出共青团要发扬在实践中育人的传统,积极帮助各行各业青年主动调整自己的技能结构,努力掌握新技能,大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要围绕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在青工中广泛开展岗位技能训练,大力培养各级各类既爱岗敬业、胜任本岗位工作,又能很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新型岗位能手。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有关方面,充分利用各种培训阵地,在职业青年中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新技能培训、新技术推广活动,为发展社会化的青年职业培训体系作出积极努力。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逐步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广泛开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大批率先脱贫致富的青年星火带头人,带动更多的农村青年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大有作为。

  11.为什么要帮助青年培养创新意识?
  一是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空前壮举,是中国人民宏伟的创造性实践。改革开放20年来的实践表明:只有创造,才能成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没有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没有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开拓进取的群众创造精神的振起,就不可能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就不可能取得各项事业的历史性成就。
  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计划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依赖性的经济。基层依赖主管部门,下级依赖上级,经济运行依赖计划。计划分配什么,就按计划分配的去生产,去生活。企业没有主动性,劳动者也没有主动性。依赖性扼杀了创造精神和冒风险的精神。与计划经济相反,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摒弃依赖,要求企业和劳动者依靠自身的努力,去开拓、去进取、去竞争。开拓、进取、竞争,都要冒风险,唯其如此,积极性才能涌现出来,创造精神才能发挥出来。
  三是适应知识经济兴起发展的需要。在这种经济中知识特性日益明显,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企业中最关键的资产并不是资本而是智力,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增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将不依赖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数量与价格,而取决于拥有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其中至关重要的动力是创新,包括产品、工艺流程、市场等方面的不断更新。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已成为产品和服务增值的主要来源。知识经济时代是国内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劳动者唯有创造、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开创美好的生活;唯有创造,才能充分施展才华,更好地报效国家。唯有全民族创造力的空前发挥,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青年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整个社会中最富有活力,最少保守思想,最具创造潜力的一部分。唯有大力培养青年人的创造意识,才能实现民族振兴。

  12.如何调动青工学技术的积极性?
  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青工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一些青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淡化了,艰苦奋斗、刻苦钻研技术的意志削弱了。对此,团组织要以积极的态度,采取有效措施调动青工学技术的积极性。
  (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导青工学技术。要继续引导青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增强学习和推进科学技术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呼唤青工的主人翁思想和敬业精神。要大力宣传表彰思想好、技术精的先进青工典型,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广大青工自觉投人到岗位学习、苦练成才的行列。
  (二)创造有利条件,帮助青工学技术。企业的竞争是产品质量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从长远的发展看,企业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工人队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团组织应主动争取党政的支持,促使企业注重青工的智力投资,为青工学技术提供相应的经费、时间、师资、设备等方面的保证,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是增强企业后劲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不断深化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促进青工学技术。青年岗位能手活动是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基础性工作。它以实施岗位科学评价选拔评选青年岗位能手这一重要手段来激发青工苦练技艺、岗位成才的热情。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发展很快,多层次、多工种的青工技术练兵方兴未艾,对调动青工立足岗位钻研技术的积极性,促进青工技术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13.什么是青工技术练兵比武活动,怎样开展这一活动?
  青工技术练兵比武活动是企业共青团组织的一个常项活动。这项活动是以提高青工技术素质为目标,以组织青工技术竞赛为龙头,以青工岗位培训和操作练兵为基础,从而促进青工岗位学习、成才、奉献。多年来,它显示出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企业党政领导和广大青工的欢迎。其主要内容是:
  (一)岗位培训,操作练兵。青工岗位培训是技术比武活动的基础。团组织在开展技术比武活动时,要突出抓好岗位培训这项基础性的工作。通过举办各种技术学习班,建立青工技术辅导咨询中心(站)等,对广大青工进行理论培训,以达到《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中应知部分的要求。岗位培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组织群众性的岗位操作练兵。聘请技术人员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老工人当指导、做示范,帮助青工解决操作上的难题,使广大青工的实际技术水平提高一步。
  (二)举办多层次、多工种的技术竞赛。技术比赛是青工技术比武活动的关键环节。通过开展不同规模、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比赛,切磋技艺、找出差距、攻克难关、取长补短,真正赛出水平、赛出风格、赛出干劲,做到边比赛、边交流、边学习、边提高。
  (三)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进行技术比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青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不是简单地比个你高我低。要通过竞赛,发现新的操作方法,并帮助总结提高。对有较大实用价值的操作方法,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和传播,使少数人的绝招绝活,变为众人的共同财富,以提高青工操作技能的整体水平。
  (四)表彰奖励技术能力。从政策上奖励技术尖子,这是青工技术比武活动得以发展的动力和保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制定一些青工技术比武活动的奖励措施,鼓励技术比武的优胜者,在经济上晋级加薪,在政治上表彰鼓励,在工作上适当加担子。

  14.什么是青年岗位能手?
  青年岗位能手是指年龄在35岁以下,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敬业爱岗,熟练掌握本岗位各项业务技能和理论知识,能够优质并超额完成本岗位各项考核指标,创造较好经济效益的企业青年职工。
  在广大青年中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广大青工弘扬艰苦创业和敬业爱岗精神,立足本职岗位,提高职业技能,争创一流成绩,努力成为跨世纪的熟练劳动者和合格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进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青年岗位能手活动是一项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提高青工整体素质、培养企业新一代合格劳动者为目标的基础性工作。它的总体目标是:在企业中普遍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使多数青工成为技术熟练、作风过硬的各级青年岗位能手,同时造就一大批“品德优良、技能精湛、贡献突出”的优秀青年人才。团中央每年表彰命名100至200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10名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

  15.如何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
  在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的企业中,逐步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要抓住三个共同的环节。
  1.重在培养。要把培养作为活动的中心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年职工岗位训练,辅之以必要的现代科技知识和理论的培训。在企业中倡导开展经常性的导师带徒活动,签订合同,将师徒利益挂钩,以此作为培养岗位能手、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省级以上的青年岗位能手,要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
  2.突出建功。要以业绩论人才,以效益论贡献,使青年岗位能手活动既作为提高青年职工综合素质的过程,又作为青年职工在岗位上建功立业的过程。要围绕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来开展活动。在岗位能手评价标准中要突出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所占的比重。尤其是在岗位训练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质量和成本这个主题开展活动,跟踪每个岗位质量和成本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标准和内容。
  3.建立机制。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青年岗位能手作为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进行劳动、人事、分配等项制度改革,在企业内部形成对职工的激励与约束并举的机制。要加强民主管理,充分发挥青年职工的聪明才智。要使严格的岗位规范和科学的岗位标准具体落实到每一个青年职工。要开展自下而上的岗位评价,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并认真落实团中央、劳动部联合下发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奖励办法》的各项规定。

  16.如何引导青年职工提高劳动效率?
  我国大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为此正在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每一个地区、行业、企业,都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创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劳动成果。增强竞争力的途径多种多样,但都要由劳动者的劳动来实现,提高劳动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团组织要积极引导广大青年职工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青年职工,主动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自觉规范劳动行为,提高劳动质量,促进企业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档次。
  引导青年规范劳动行为。劳动行为规范,经济活动方能正常进行。劳动行为不规范时,由于劳动者体力和智力消耗下降,经济的产出水平就下降,并且还会导致次品、废品上升,机器设备非正常受损。因此,劳动者劳动行为规范与否,直接决定了劳动效率的高低,进而决定了经济活动的产出水平。发展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劳动者首先要做到劳动行为规范。任何一个劳动者不能满足这一基本要求,将难免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被淘汰。
  深化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是全党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必须在改革攻坚中有所作为,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团组织围绕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瞄准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个目标,继续深入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在青年职工中广泛实施岗位技能训练,大力培养青年岗位能手,积极开展技术比武、质量竞赛、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引导青年职工勤奋敬业,刻苦钻研,磨炼出精湛的劳动技艺,不断适应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新要求,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发展名牌产品,贡献聪明才智。

  17.什么是青年突击队?
  1954年1月13日,我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木工青年突击队在北京展览馆工地正式成立。突击队是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18名技术较好的青年团员组成的。他们以能成为青年突击队队员为荣,焕发出强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出了空前的生产效率。在第一支青年突击队成立一个月之后,展览馆工地又建立了瓦工、抹灰工、混凝土工等6支青年突击队。青年突击队这个新事物得到了党中央、团中央和北京市委的高度重视,先后在北京市和全国推广了展览馆工地组建青年突击队的成功经验,从此,青年突击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青年突击队,是在企业基层团组织领导下,由青年自愿报名参加的一种青年突击性组织,它分为临时、业余和固定三种组织形式:
  (一)临时性青年突击队,是以团组织为单位,在接受一项规模较大的临时性生产任务或特殊任务时,动员青年参加会战的组织形式。这种突击队一般临时抽调,活动周期短,突击性强,活动结束后,人员即回原单位。这是企业团组织较为常见的活动方式。
  (二)业余型青年突击队,是利用业余时间把青年组织起来,围绕生产上的“急、难、新、险、重”任务开展活动的组织形式。这种突击队规模较小,活动灵便,有一定的组织制度和固定人员,通常以生产班组或团支部为单位。
  (三)固定型青年突击队,是指独立承担生产任务的青年班、组、队等。它又分清一色的“青”字号和以青年为主体,适当配备一些有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水平高的老工人、老技术人员当参谋两种类型。这种突击队一般与行政编制序列相一致,人员、任务相对稳定,有健全的工作制度,便于组织和发挥作用,通常是完成急、难、新、险、重任务的铁拳头。

  18.怎样在生产建设中发挥青年突击队的作用?
  青年突击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要坚持建功育人。建功育人是由青年突击队的性质、特点决定的。青年突击队是先进的生产性组织,是青年人成长的熔炉,这就要求青年突击队既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要出人才效益,三者缺一不可。由于青年突击队是围绕企业的急、难、新、险、重任务开展活动的,突击环境条件艰苦,属重体力或强脑力劳动。在这种情况下,要使青年突击队保持旺盛的活力,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些青年突击队工作做得好的单位,正是在完成突击任务的实践中,注重运用多种手段育人,从而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倍效应。
  开展竞赛是青年突击队的主要活动形式,青年突击队是在劳动竞赛中诞生,并在劳动竞赛中发展壮大起来的。通过接力赛、对手赛、对口赛等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青年的劳动热情,促进突击任务的圆满完成。
  典型引路是青年突击队的基本工作方法。从青年突击队的发展历史看,青年突击队从50年代的建立,到80年代的发展壮大,同张百发、李瑞环以及隋世忠等青年突击队典型的名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发现、培养、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用典型引路,对于推动青年突击队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在开展青年突击队竞赛活动中,团组织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切实把活动落到实处。基本要求包括: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到严密计划、精心组织、严格检查、认真总结。要及时研究并切实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二)从实际出发组织活动,把重点队放到关键工程、技术难点、时间紧迫的任务上,实行科学管理,做到文明生产、安全优质,加强劳动保护,关心青工生活。
  (三)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创“全优工程”、“攻技术堡垒”等有影响、有实效的活动,激发青年以实际行动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四)培养、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用典型指导竞赛活动。通过竞赛,在青年中树立起叫得响、过得硬的学习榜样,推广他们的事迹和经验,形成争先进、赶先进的良好风气。
  (五)要注意与青年岗位能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结合起来。以上两项活动是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工作基础,把青年突击队工作与这两项工作相结合可以给青年突击队注入新的活力。

  19.中国青年创业行动的宗旨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实施中国青年创业行动,旨在引导青年弘扬新时期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投身创业实践,在创业中建功立业,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作贡献。
  中国青年创业行动的主要内容是:
  (1)培养青年的创业精神。宣传新时期青年创业典型,激发青年的创业热情。引导青年立志在本职岗位上掌握一流技能,创造一流效益,做出一流成绩。
  (2)实施青年创业培训计划。在国有企业青工中广泛开展岗位培训,培养青工的技能素质,帮助他们掌握和提高立足岗位创业的本领。依托青年企业家协会,通过进一步深化“振兴千家中小企业行动”,鼓励和支持优秀青年企业经营管理者积极探索国有小企业放开搞活的有效方式。进一步深化“下岗青工创业行动”,开展职业培训,帮助下岗青工自谋职业,自主择业,自强创业,在创业中实现再就业。发挥青年企业家协会的优势,挖掘社会资源,为下岗青工再就业提供帮助。
  (3)培养青年兴业领头人。以发展第三产业为导向,通过项目带动和资金扶持,引导和组织有创业理想和创业能力的青年,领办和创办不同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企业,做促进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实践者。以创办青年家政服务公司为基本形式,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家政服务业。组织青年企业家结对扶持青年兴业领头人。
  (4)鼓励扶持不同青年群体到农村创业。联合有关部门在农村中学开展创业教育和训练,帮助学生树立回乡创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及早掌握创业技能。支持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寻求发展,开辟事业。
  (5)建立青年创业保障机制。联合劳动部门,依托团校、青少年宫等团内阵地,利用高校、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职工培训中心等社会资源,逐步建立以团中央、省级团委、地(市)级团委三级培训中心为主体的青年职业培训体系。建立中介服务网络。建立中国青年创业基金,联合有关商业银行,建立青年创业小额货款制度,为青年创业提供支持。争取劳动、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对青年创业的政策支持。

  20.为什么要帮助青年自立自强、自主创业?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劳动就业问题十分严峻。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乡劳动力提供了2.5亿个新的就业岗位。但由于历史上人口政策的失误和就业方面遗留问题较多,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使许多隐性失业显性化,当前,失业和职工下岗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据有关部门测算,“九五”期间,城镇需要安置的劳动力达5400万人,而同期只能提供就业岗位约3820万个;农村新增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总量将达2亿人,而农业和非农业仅能安排7700万人。综合各有关权威部门的判断结果:目前,大约有2600万~3800万人隐性失业或就业不充分。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约有1.5亿~2.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因此,我国综合失业人口(隐性失业+显性失业)大约有1.8亿~2.6亿的规模之巨。相当于整个美国的全部人口。具体到青年来说,目前下岗青工占整个下岗职工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有四百万人左右。同时,每年还有六百多万城市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大批农村青年剩余劳动力也需要就地转移和有序流动。解决好这部分青年的就业问题,既是完成改革攻坚任务、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又是实现他们切身利益的现实需要。团组织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在帮助青年就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帮助青年就业的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应当着眼于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着力推动青年把实现就业的过程转变为自主创业的过程。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劳动者获得了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的权利和自由,从而为每一个劳动者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创业,谋求更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要求劳动者必须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主体,事事依赖政府,依赖社会,依赖他人,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格格不入。青年人最有闯劲,最少负担,最富创造力。在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今天,青年最有条件不等不靠,自主择业,自谋职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求乃至创造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的劳动岗位。也只有这样,青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焕发出空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就一番事业。
  如果仅仅从安置的角度考虑,团组织在帮助青年就业中难有大的作为。着眼于帮助青年自主创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不仅可以直接解决一部分青年的就业问题,而且会带动更多的青年创业和就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青年人基本上是在组织的领导下去创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扶持青年自己去创业,去创造出就业机会来,让他本身和他所创造的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竞争主体,这在观念上是个很大的转变。

  21.如何引导青年转变就业观念?
  团组织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青年认识到,劳动者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主体,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为每一个劳动者在市场竞争中自主创业、谋求更大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不等不靠,自主择业,自谋职业,主动寻求乃至创造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的劳动岗位,应当成为每一个当代青年牢固确立的就业观念。
  要引导青年树立竞争就业的观念。长期以来,我国在劳动力使用和管理上一直奉行劳动力公有论和国家用工主体论,对劳动力的管理采用封闭式统配模式。在这种体制下,一方面,劳动者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理想选择合适的单位和职业,工资、福利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倾向,使得劳动者缺乏积极主动的诱因;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无权选择或拒绝人事部门分配的劳动力,即使岗位和人员根本不匹配或劳动者表现再差也很难调整和辞退,这又使得劳动者没有失业风险意识,缺乏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能力的紧迫感。但发展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从根本上排斥“大锅饭”“铁饭碗”。这就需要牢固树立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观念。对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如此,对大中专毕业生同样是如此。
  要引导青年树立职业平等的观念。据调查分析,下岗职工的择业意向大都比较高,要求工作轻松一点,工资和待遇好一点,最好是国有单位。在下岗职工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由于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本人过高的期望有距离,以至有业不就,使得“有人无活干”和“有活无人干”并存的现象依然相当普遍。这些观念不仅存在于下岗职工中,在其他群体如包括大中专毕业生在内的城市新增劳动力中同样存在。这些观念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平等的要求,是青年就业的重大思想障碍。青年受传统计划体制影响较少,可以而且应当率先树立职业平等的观念。就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实现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劳动者本人有一定收入,就算就业。比如大中专毕业生,就应当把学有所用,而不是以去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作为择业的首要标准,要大胆地到基层去开拓,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去发展,到一切能够充分发挥特长的岗位去成就事业。这样,就业的路子就能够越走越宽广。
  要引导青年树立“创业者最风流”的观念。积极引导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走创业之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是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根本出路。团组织要在青年中喊响“创业者最风流”的口号,把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到创业上来,推动青年成为转变观念的表率,艰苦创业的先锋。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通过引导、培养、扶持一大批青年走创业之路,让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掌握现代知识经济的知识和经营管理理念,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锻炼成长,从小的方面讲,是提高个人的素质,扩宽个人发展的空间;从大的方面讲,则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为我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22.什么是下岗青工创业行动?
  下岗青工创业行动,是团组织服务下岗青工再就业的重要形式,它以通过创业实现再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扶持青年兴业领头人为突破口,以就业服务和转岗培训为手段,以促进下岗青工再就业为目标。通过实施下岗青工创业行动,要培养一批青年兴业领头人,扶持他们以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带头创办、领办多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中小型企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带动和促进下岗青工自立自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学会生存,求得发展。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培养一批青年兴业领头人。下岗职工中,青年总体上文化水平较高,思想活跃,市场适应力较强。要根据企业经营管理者成长规律,通过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在下岗青工中选拔、培养出一批以创办、领办中小型企业为手段,以安置下岗青工为主要目标的能人,即青年兴业领头人。帮助他们在旅游、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领域寻求发展。全团将用三年时间培养和扶持青年兴业领头人5000名。
  提供切实的就业服务。首先是政策服务。用好用足再就业的有关政策,争取劳动、工商、税务等部门支持,为下岗青工自谋职业、创办企业优化政策环境。二是中介服务。通过举办供需见面会、发布用工信息等,为下岗青工再就业牵线搭桥。三是开辟就业渠道。除通过青年兴业领头人创办企业吸纳下岗青工再就业外,还要协调青年企业经营管理者、青年乡镇企业经营管理者、青联委员所在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吸纳下岗青工再就业。
  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是实施下岗青工创业行动的基础环节。要建立一些青工再就业培训中心,利用团校、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团属活动阵地,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下岗青工较快掌握再就业必需的新技能。

  23.什么是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特点是:
  (一)它是一种教育活动,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国高等学校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人才,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还要有劳动观点和实际动手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不仅要有理论教学的环节,还要有实践环节。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使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可以使学生丰富对国情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社会、对人民群众的了解,从而增强拥护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可以使学生在接触实际的过程中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锻炼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它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是以学生亲身参与为主要教育途径的特殊教育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离开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亲身参与,就无所谓“实践”,也无从达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目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使学生实际地参与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去,而不是社会生活的旁观者。
   (三)它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是教育实践环节的必要补充。同教学实习不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在教学计划外的课余时间进行,而前者则在教学计划内进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之所以必须在教学计划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是由于学制、理论教学任务繁重等方面的原因,教学计划内安排的实践环节时间有限,难以完全达到实践环节教育的目的;二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内容、方法、途径也不同于教学计划内的实习,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

  24.如何组织开展大中学生社会考察活动?
  组织青年进行社会考察,首先要明确考察目的,概括地讲有四个方面:
  (一)使青年提高对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的理解,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使青年受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教育,激发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活动中寻找有关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
  (四)使青年广泛接触社会各个方面,锻炼提高社会活动能力。
  组织青年进行社会考察,必须结合青年实际,注意采取多种形式。归纳起来,这些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到工厂、农村进行参观,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用强有力的事实加深青年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青年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自觉性。
  (二)利用假期组织青年进行社会调查。组织“重走长征路”、“党的光辉历程”、“好儿女志在四方”等多种形式考察团,分赴一些典型地区和单位进行学习、考察、实践,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三)开展对英模人物的走访活动。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了解先进人物的思想境界,激励青年学生立志,在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为人民奉献青春。
  (四)开展以祖国山河为对象的考察活动。以伟大的民族、悠久的历史、美丽的山河等为专题,通过考察使青年学生学习历史和地理知识,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结合专业进行社会考察。请专业教师介绍本专业的发展状况。通过考察了解本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程度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调动青年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六)寻访革命前辈活动,组织青年赴老区访问革命烈士的亲属,搜集、整理烈士事迹,从中接受具体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组织社会考察活动,要注意把握四条基本原则:
  (一)结合青年学生思想实际的原则。即青年学生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倾向,通过分析和论证,如果觉得有必要和可能,就确立什么样的调查主题,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启发自觉、自我教育的原则。青年人热衷于独立思考,社会考察为此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自己座谈访问,编写材料,谈感想及体会。
  (三)社会考察与为群众服务相结合的原则。考察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要引导青年把知识、技术贡献给被考察的单位和群众,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四)精心组织、精心领导。主要应抓好四个环节:即准备环节、拟好考察提纲环节、总结汇报环节、宣传环节。每个环节都要精心安排,细心实施。

  25.如何组织勤工助学活动?
  勤工助学活动是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有酬劳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偿服务形式。勤工助学活动除了具有社会实践活动的一般教育意义外,还具有帮助学生增强经济自立能力,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特殊意义。
  勤工助学活动的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立足校内,提倡因地制宜、自己动手承担一些学校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工作。另一类是走出校门,用知识和劳动为社会服务。勤工助学活动一般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经常性的,学生依据规定时间按合同或协议参加固定的劳动。另一种是临时性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参加某项突击性工作。
  组织勤工助学活动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要求:
  (1)正确处理教学与劳动的关系。勤工助学活动必须利用课余假期开展,劳动内容要尽可能地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2)加强勤工助学活动中的思想教育。劳动并不等于教育,只有经过组织者的精心设计,勤工助学活动的教育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所以,应该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勤工助学活动的过程中去。
  (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组织勤工助学活动要依据实际情况,因校制宜。把工业劳动与农业劳动、校内劳动与校外劳动、集中劳动与分散劳动相结合,广开门路,采取多种形式,把勤工助学活动搞好。
  (4)为生产建设出力,增加收益。勤工助学活动要在培养人的前提下,增加经济收人,改善学习条件。
  (5)注意安全及劳动保护。要对学生进行安全及操作规程的教育。建立健全劳动保护制度,严格劳动纪律,防止各种事故,严格禁止劳动量过重,不能允许学生从事有危险及对健康有害的工作。在勤工助学活动过程中不能搞劳动竞赛。

  26.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的宗旨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实施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旨在引导青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环境,促使更多的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充分发挥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为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作贡献。
  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的主要内容是:
  (1)推动科技成果的生产与创造。通过评选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和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设立中国青年科技论坛等活动,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行为。在企业,以创新增效为主题,以青年科技人员为主体,以开发一项新产品、创造一项新工艺、推广一项新技术、转化一项新成果的“四个一”活动为基本内容,推动科技成果实现商品化;以“五小”活动和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为载体,在青工中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在学校,通过深化“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依托各级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和网络,从事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工作,成为联系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纽带。营造有形的青年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利用互联网络建立青年科技创新信息库。举办形式多样的青年科技成果博览会、技术交流会和信息发布会。
  (3)促进青年科技人才与项目的对接。帮助青年科技工作者实现产学研相结合。选择一批企业和科研院所作为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组织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项目攻关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组织博士生服务团和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团,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关。
  (4)建立青年科技创新保障机制。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建设成为能够在推动青年科技创新中发挥龙头作用的青年科技社团。依托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建立中国青年创新基金。建设好中国青年科技园,发挥科技成果孵化器的作用。制定青年科技创新奖励条例,争取有关政策支持。

  27.什么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在国家教委支持下组织开展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在一般情况下,每两年举办一届。
  “挑战杯”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
  “挑战杯”竞赛的目的: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吸引和推动广大高校学生刻苦钻研、增强能力、勇于创新、多出成果,为迎接跨世纪的挑战奠定坚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的优秀人才,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发展。
  “挑战杯”竞赛的基本方式:组织学生申报理、工、农、医类学术论文、发明制作和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审,筛选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对作者予以奖励。同时组织优秀作品展览、交流和科技成果转让洽谈,推动学生学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挑战杯”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199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提写了杯名。“挑战杯”在各高校中也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得到学校的普遍认同,成为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重要途径。

  28.如何组织大学生课余科技学术活动?
  大学生参加科技学术活动,是高科技时代和现代化建设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也是大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客观需要。高校团组织介入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积极组织,努力倡导,是大有可为的。
  大学生科技学术活动从类型上看有撰写科研论文、调查报告,从事科技发明,进行科技开发,开展新技术服务等几项;从形式上看有科学报告会、研讨会、科技博览会、“挑战杯”等各种科技学术竞赛、课题攻关小组、科技开发实体等,要善于利用各种形式在校园中创造出浓厚的科技学术气氛。
  (一)大力发展创新教育,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理论和方法,为开展科技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有的学校开办《科技发明史》、《科学方法论》、《创造工程学》、《发明发现方法》等讲座,成立学生业余科技创造发明专家顾问小组,负责对学生业余科技创造进行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开辟多种途径,加强和社会的联系,让学生走出校门,从沸腾的生产实际中去吸取开展科技发明创造的源泉。
  (三)以“挑战杯”为龙头,创造条件,积极扶持。结合“挑战杯”组织大学生课余科技活动易于争取学校领导、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为学生科技活动办实事、开绿灯,易于在毕业分配、推荐研究生等方面争取对确有科技学术成果的学生政策倾斜。
  (四)要引导学生协调好各种关系。要帮助学生解决好科研与学习的矛盾,不至于因参加科研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解决好科研和专业相结合的问题,使科技学术活动起到促进专业学习的作用。

  29.怎样树立自学成才的好风气?
  在青年中树立自学成才的好风气,创造激励青年刻苦学习的氛围,对于形成青年学习的热潮是至关重要的。要树立自学成才的好风气,明确学习目的是基础。虽然青年的学习兴趣不同,选择的自学方向不同,但目的应该是一致的。这就是通过刻苦努力的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技术知识,使自己成为四化建设中的有用人才。团组织要告诉青年们,自学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只有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坚决数年如一日,才能学有成就。
  要树立自学成才的好风气,调动青年自学积极性是关键。自学,是自愿学习,兴趣不浓、热情不高、缺乏自觉性都是难以坚持到底的。团组织要帮助自学青年选好学习方向,制定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开办各种类型的讲座,举行各种形式的竞赛,使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要树立自学成才的好风气,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条件。自学是比较艰苦的。团组织要积极为自学青年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争取领导的支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舆论,为改变学习环境办实事。
  要树立自学成才的好风气,把知识用于实践是目的。自学的成果,要在实践中体现。团组织要把实践作为衡量青年成长的标准,号召青年学用结合,把学到的技术知识用于本职工作之中,这样才能学以致用,为四化建设作出贡献。

  30.怎样帮助青年安排利用好业余学习时间?
  青年自学大都在业余时间进行,时间比较紧,如果安排不妥当,不但学不好,而且会影响工作,给这些青年带来苦闷和烦恼。所以,团组织要主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安排好时间,使他们既能学习好,又能工作好,也能生活得好。
  一、帮助青年定好学习计划。青年自学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参加业余学校的学习或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及攻读在职学位等等;一种是自己根据需要自学。团支部要根据他们的工作性质、班次,帮助他们科学地安排时间,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使他们有规律地工作、学习、生活。
  二、尽量为自学青年的学习开绿灯。青年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困难很多,需要很强的毅力才能坚持下来。有条件的地方,团支部可与班组取得联系,尽量不安排自学青年上夜班,保证他们精力充沛地搞好学习。有时班组工作加班加点,或节假日搞突击活动,如果任务不十分紧迫,团支部就要出面与班组联系,争取免除自学青年任务,以挤出时间让他们学习。团支部还要主动与班组织联系,为自学青年参加考试,调整班次,安排好调班对象。团的活动时间也要巧安排,尽可能和青年上夜校的时间错开。
  三、教育青年摆正自学与本职工作的关系。对于在职的自学青年来讲,工作是第一位,学习是第二位的,要在保证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搞好学习,绝不能因为自学影响工作,更不能本末倒置。对一些摆不正关系的青年,团支部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摆正关系,另一方面还要了解他们的难处,尽力给予解决。

  31.怎样组织兴趣小组?
  青少年时代是人生最丰富多彩的阶段,青年的兴趣爱好也多种多样,团支部开展活动项目太少,内容单调,就不能使广大青年都投入到活动中来。团支部应该多做调查研究,根据青年的不同爱好,组织兴趣小组。
  青年的不同爱好,有年龄层次的表现。二十岁以下的小龄青年渴求知识,喜欢集体活动,蹦蹦跳跳的热情较高。如计算机、英语、旅游、游泳、摄影、体育竞赛等,一般都积极参加。二十五岁以上的青年,他们对成家立业、恋爱婚姻问题考虑较多,喜欢如交谊舞会、联欢晚会之类的活动,对时装、缝纫、绣花、家庭美化、家用电器修理之类的知识也比较感兴趣。
  青年的不同爱好有性别上的表现。一般地讲,女青年喜欢参加一些轻微运动量的活动,男青年则喜欢运动量大的活动。青年的不同爱好,也还可能有职业上、地域上、民族差异上的表现等等,需要活动组织者加以考虑。
  青年人在富有个性的爱好中也体现共性。青年人往往趋于群体性,三五个经常在一起的青年相互影响,可能表现出共同的爱好。注意青年的不同爱好,既要有群体的研究,也要有个别的了解。制订活动计划要有通盘的考虑,也不要强求整齐划一,要注意指导不同爱好的青年组织不同兴趣爱好小组,开展一些独立活动。

  32.“希望工程”是什么?
  要了解“希望工程”必须首先对我国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和儿童失学状况有一个基本了解。
  建国40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到1991年,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8%,文盲半文盲也由建国初占总人口的80%下降到15.8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投资逐年增加。然而,经济落后和人口急增,滞缓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步伐。我国有2.2亿在校生,尽管国家增加了投资,但人均教育经费低,到1990年,人均只有52元,列世界倒数第几位。我国用于基础教育经费,小学生人均仅合60元,一般只够教师的“人头费”。这是全国的平均水平。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状况则更令人忧虑:许多农村小学的教育行政经费不够发教师的工资;校舍破烂,缺桌少凳;每个适龄儿童入学,每年需缴纳一定数额的书杂费,因家庭贫困难以承受,许多儿童被迫辍学,成为新的文盲半文盲。据1990年统计,因家庭贫困失学的小学生就达109万人。他们都集中在贫困地区。
  国家振兴,教育为本。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状况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解决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失学问题,改善办学条件,已列入各级党政工作的重要日程。国家法律专门规定:“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贫困地区勒紧裤腰带办教育,许多贫困县每年的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甚至半数以上。但是,由于财力有限,国家要全部免去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费用,目前难以实现。要改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状况,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兴教助教,是一条重要途径。
  代表和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是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能。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关于“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的规定,1989年10月30日,共青团中央所属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始实施“希望工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旨在集社会之力,捐资助学,保障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其基本工作是:(1)广开渠道,向海内外募集救助资金;(2)设立助学金,长期资助我国贫困地区品学兼优而又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为其支付书杂费;为一些贫困乡村新盖、修缮小学校舍;为一些贫困乡村小学购置教具、文具和书籍。
  “希望工程”实施近九年来,集资与救助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效。九年中,基金会共收到海内外捐赠合计13亿元人民币。迄今为止,已救助失学儿童180多万名,资助部分贫困地区新建或改建了5000所希望小学。1997年,希望工程在经历了宣传启动、蓬勃发展、巩固提高三个阶段后,进入最后的冲刺攻坚阶段。希望工程攻坚阶段的奋斗目标是:为协助政府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消除贫困作出更大的贡献,到本世纪末基本完成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历史使命。同年5至6月,“希望工程国内最后一轮劝募行动”在全国全面展开。
  “希望工程”是共青团组织开展的集社会之力,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重返校园,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的一项宏伟工程。与贫困地区每年100多万失学少年相比较,从贫困地区中小学校舍、教学条件的需求看,“希望工程”所做的工作可说是杯水车薪,但它进一步唤起了全社会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的重视,激起了人们对辍学儿童的爱心,它是一个创造,开创了社会办学支教的新路子。

  33.如何为有困难的青少年接受教育提供帮助?
  教育与青少年的成长息息相关,受教育是青少年成才和发展的基本前提。青少年时期能否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对每个人一生的事业关系重大。维护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帮助有困难的青少年接受教育,是共青团组织应尽的职责。当前,帮助因贫困而辍学的学生重返校园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农村团组织可配合“希望工程”,积极参与实施“希望工程志愿者劝募行动”,努力使农村失学儿童完成小学学业,为协助政府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贡献一份力量。城市学校团组织要关注城市贫困家庭孩子的上学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多方筹资或者争取减免学费的方式,保证他们完成正常的学业。
  要帮助有困难的在校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的后顾之忧。据部分高校统计,目前高校贫困生比例接近15%,其中个人经济来源总额相当或低于当地贫困线的特困生比例约为5%~7%。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除了依靠国家主渠道,依靠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共青团组织也应当发挥积极作用,有所作为。高校团组织要关心贫困生,积极开辟多种途径,拓宽校内外勤工助学渠道,优先为特困生提供工作岗位和机会。
  到本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迅速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性事业。团组织要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深人农村贫困地区,志愿开展扫盲与科技文化服务活动,为农村扫盲、推广科技、传播文明。

  34.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宗旨是什么?
  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宗旨是: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青年,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弘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艰苦创业精神,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确立正确的青年文化导向,提高青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蕴藏在青年中的精神力量不断转化为促进改革和建设的巨大物质力量。

  35.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主要从哪几方面展开?
  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先从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年文化园等三个方面展开。
  青年志愿者:以招募的方式由各条战线热心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并具有一定技能的优秀青年自愿组成,并广泛吸收各界青年参加志愿活动。青年志愿者面向全社会,主要是围绕公益劳动、抢险救灾、美化环境、植树造林、文体活动、心理咨询、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移风易俗、扫盲治愚以及青少年帮教和维权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新风正气。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雷锋活动的丰富和发展,是学雷锋活动经常化的一种有效形式,现有青年服务队的活动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并逐步纳入青年志愿者活动之中。
  青年文明号:主要在城乡的工交、基建、财贸、服务、工商税务、个体经营等行业和各级机关的青年中开展。青年文明号活动立足于青年岗位,青年集体和青年工程,主要进行创业精神、敬业意识和质量、效益、服务意识教育,开展安全文明生产、优质服务达标竞赛,倡导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
  青年文化园:以各行业基层团组织为单位组织参加。主要是以推出、评选、展示青年思想文化精品的“三评一展”和检阅青年文化活动成果的“青年文化巡礼”为主要形式,定期评选“青年喜爱的书”、“青年喜爱的歌”和“青年喜爱的影视片”,举办“青年文化精品展”,引导和推动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从而丰富青年文化市场,满足青年文化需求,优化青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